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,东北,这片曾经充满传奇与壮丽的土地,似乎永远被笼罩在一个极具偏见的阴影之下。那些讥笑东北人的,往往未曾踏足这片寒冷的土地;那些对东北人嗤之以鼻的,也大多未曾在这片土地上体验过生活的艰辛与风情。令人深思的是炒股如何开通杠杆,这种无端的偏见与误解,竟然与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如出一辙。
许多人心目中的东北人,总是与“粗犷”、“野蛮”这两个词紧密相连,仿佛他们就是那些衣衫褴褛、手持大刀的“土匪”,一味暴力且文化匮乏。更糟糕的是,这种偏见已经深深地镶嵌在了不少人心里,且随着影视作品的传播,已经成了“普遍认知”。然而,这些通过艺术夸张手段展现出来的形象,真的是东北的真实写照吗?显然不是,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只是通过夸大与简化,来达到其戏剧效果,它并不等同于现实。
一方面,东北的城市化进程其实是相当显著的。纵使有些人固守偏见,认为东北经济落后、乡村贫困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1975年,东三省的城市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分别为36.47%、32.34%和36.48%,这比全国其他地方的进程都要快速得多。而到了2010年,东三省的城市化率已达到62.1%、53.4%、55.4%,远远超过了全国的49.7%。这些数字,显然在挑战那种“贫困落后”的固有印象。
展开剩余70%我不禁要问,若让我请你谈谈中国各个地区的农民形象,你除了想到“东北农民”,还能想起什么呢?华南的农民?华中的农民?恐怕这些形象也早已被无数个画面所模糊。东北的农民形象,常被固定为穿着花棉袄、包头巾,手插袖中的老式印象。然而,走一趟东北的农村,去看看那里的真实面貌,便会发现,那里的人早已与这“花棉袄”的形象无缘。这些画面,更多是艺术家的夸张,现实生活中的东北,早已远离了那些过时的标签。
同样,东北的教育水平,一直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。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显示,东三省的文盲率分别位列全国第二、第三和第五,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。本科学历的比例,也牢牢占据全国前列。无论是文化还是教育,东北早已打破了那种“土气”的束缚,成为中国东北的骄傲。
走进长春、哈尔滨、大连这些城市,便会发现它们并不如某些人想象中的那样简陋无趣。长春,被誉为“北国春城”,大连更有“浪漫之都”之美名,而哈尔滨则被誉为“东方莫斯科”。这些名称,岂是某些眼中“土气”的地方能够企及的?再说那被戏谑的东北话,实际上它却充满了独特的魅力。东北话是多种语言交融的产物,它不仅受满语、俄语、日语等外来语言的影响,还因为东北特有的寒冷气候,逐渐演变出了简练且实用的口音。在寒冷的冬季,东北人用简短且快速的语言,省去了那些多余的发音,这样既能快速表达,又不至于在户外冻得瑟瑟发抖。何其聪明,何其实用,怎能称其为“土”?
至于那所谓的“东北菜”,又怎能被轻易定性为“粗糙”?事实上,东北菜的根基便是鲁菜,它与山珍海味的结合,辅以东北的黑土地所产的有机蔬菜,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。或许,它不够精致,但这恰恰体现了东北人朴实且直率的生活方式。那种一心只为取暖、过冬的生活方式,早已让他们不再追求那些花哨的精致菜肴。而且,要知道,东北的寒冷,远胜北欧的严酷——即便是北纬45度的哈尔滨,比北欧北纬60度的地区还要冷。一个冬天,东北人需要经历无数繁琐的琐事:从砍柴、储煤到修理房屋、清除冰雪,每一项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,怎会有闲暇去追求精致的菜肴?
关于东北的影视形象,或许我们应该更清晰地看待那些作品背后的艺术夸张。它们不过是为了娱乐大众,所呈现的局部放大镜,而绝不是东北的真实写照。就如那些称东北人只会炖菜的人,试试在哈尔滨生活两天,看看寒风刺骨的北风能否让你有心思去做精致美食?东北人并不缺乏智慧和才能,恰恰相反,他们在不断的自我超越和努力中,成就了诸多令人骄傲的业绩。从王刚、李默然,到当年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,曾任清华、北大校长的顾秉林、陈吉宁等人;从抗日英雄赵尚志、马占山,到钢琴家郎朗、作曲家王立平;从电影界的影帝刘烨、范伟、沈腾,到文学界的梁晓声、萧红;甚至音乐才子李健,以及如那英、敬一丹等一批杰出的文化名人,他们都来自这片土地。这些成就,难道还能掩盖“土”字的影子吗?
因此,东三省的这一切,已然不仅仅属于寒冷的冬天,更属于那些勇敢且聪慧的东北儿女。我们不该仅仅以偏见去评价这片土地,更应以尊重和理解去重新认识它。从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中,我们看到的,应该是无限的可能和未来。
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心底摒弃偏见炒股如何开通杠杆,愿东北的明天,如它的冬天一般,寒冷过后必将迎来温暖的春天。
发布于:山西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正规实盘配资十大平台_正规配资公司网站_正规配资公司平台观点